三是坚持依法治国,有效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
经济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转变具有规律性,由于完成这一转变具有较大难度,许多后发国家难以顺利完成,由此落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二是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助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可见,找到经济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的转变途径,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的统一,是一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需要激发投资和消费主体的活力,关键是优化投资和消费环境,形成敢投资和愿消费的良好氛围。为此,要在制定、实施、调整、优化政策实施诸环节多下功夫,建立精准有效的政策体系,促进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协同并进。使经济发展的质和量达成统一、排除干扰,离不开有效的政策支持。
五是优化消费环境,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增强消费信心、激发消费潜力。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有内在规律驱动的统一性,也有许多因素干扰的背离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推动经济主体形成一致预期,促使各类宏观政策形成合力预期反映了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乐观预期会给经济运行带来积极信号,并有效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而悲观预期则会限制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在政策实践中往往有多个决策部门,如果每个部门仅根据自身目标制定最优政策,而不考虑自身政策对其他部门的政策目标所产生的影响,那么单个部门的最优政策对全社会而言很可能并不是最优政策。由此,明确了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两层重要含义:一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要增强一致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既有助于节省政策空间,也有助于提高政策效率,从而改善宏观政策的整体调控效果从政策空间看,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节省政策空间,提高宏观政策可持续性。微观个体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作出的决策,在宏观层面加总后反而可能导致非合意的后果,此即个体行为加总导致的合成谬误。
二是非经济性政策也要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政策之间的统筹。然而,宏观政策国际协调的理论框架和政策操作框架还很不完善。
例如,2022年以来美联储所进行的近40年来最为激进的加息操作,就对全世界很多经济体带来了困扰。再比如,当部分经济主体的情绪较为乐观时,这种乐观情绪可能会蔓延到全社会,再经由预期自我实现机制有效扩张社会总需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三大类宏观政策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的,因此需要密切配合才能同时实现三大类目标。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能够促使各类宏观政策形成合力,提高政策效率,从而节省宝贵的政策空间。
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无疑是应对协调失灵的积极举措,通过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发挥宏观政策牵引性、撬动性强的优势,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将经济推向更高水平循环。从政策效率看,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加强宏观政策的统筹,提高宏观政策传导效率。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单个居民和企业减少消费和投资对其自身而言可能是最优决策,但这会加剧全社会的总需求不足问题,从而加大经济下行压力。一方面,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等全世界需要共同应对的重大危机和挑战时,加强宏观政策的国际协调可以让不同国家的政策形成合力,避免重大危机在全世界范围的蔓延和加剧。
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为中国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新保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体系,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更好统筹短期稳定、长期增长和宏观经济结构优化三大类目标短期稳定、长期增长和宏观经济结构优化,是宏观政策需要追求的最重要的三大类目标。对于长期增长目标,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等增长政策加以实现。
其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的空间本就不断收窄,如果再用来应对国外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将会进一步加剧政策空间收窄的态势。从居民消费来看,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能够强化居民部门的信心,提升居民消费需求。如果政策空间不足,宏观政策的可持续性将面临挑战,无法持续发力,从而影响宏观政策的整体调控效果。另一方面,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宏观政策操作会产生相互影响,加强宏观政策的国际协调可以避免一国的宏观政策对其他国家造成误伤。(作者:陈彦斌,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进入专题: 宏观政策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强化政策的协同联动,放大政策的组合效应,从而有效提升宏观政策的整体调控效果。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能够有力改善微观个体的约束条件,优化微观个体的决策行为,最终打破合成谬误。其二,宏观政策需要实现的目标本就较多,如果考虑国外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将会进一步增加政策目标的数量,从而加大调控难度。
反之,如果缺少类似于产业集聚、消费潮流等积极因素,或者部分经济体存在悲观情绪,也容易引发协调失灵问题,不同企业或不同个体之间的悲观行为与情绪将相互强化,导致经济陷入低水平均衡。协调失灵在经济实践中也可能体现为,一方面,居民部门存在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而倾向于减少消费,企业部门预期投资回报率不足进而难以扩大投资规模。
当缺乏有效统筹时,即使各类宏观政策具有相同目标,但不同部门的政策操作也可能相互掣肘,由此导致宏观政策效率大打折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继续为中国经济保驾护航。
2023年12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还能够规避个体行为加总导致的合成谬误。对于短期稳定目标,主要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等稳定政策加以实现。大量研究表明,发达经济体的宏观政策操作会对新兴经济体产生较为明显的外溢效应。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党中央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最新理念,也是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应加强宏观政策的国际协调以避免负向溢出效应的影响。
宏观政策统筹不够充分,不仅体现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稳定政策之间缺乏一致性,也体现在稳定政策与增长政策、结构政策之间缺乏一致性。基于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特征和政策实践所提炼出来的传统宏观政策理论认为,宏观政策只需要实现短期稳定目标,不需要对三大类目标进行统筹考虑。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实现宏观政策三策合一,能够促使实际经济增速、长期潜在增速和最优经济结构下的合理增速三者趋于一致,从而实现最优宏观经济结构下的短期平稳运行与长期稳定增长。如果采取货币政策加以配合,将有助于减少财政赤字规模并使得市场利率水平相对稳定,从而降低财政政策实施成本并预留更宽裕的财政政策空间。
另一方面,全社会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偏弱。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向一致性为例,当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时,加大财政政策力度虽然有助于扩张总需求,但是也会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并推升名义利率水平,导致政府债务规模和融资成本上升偏快,进而压缩财政政策空间。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经济运行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宏观政策作用并不断提高宏观政策的调控效率,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有了政策空间做支撑,宏观政策可以更好地化解国外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
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若宏观政策取向不一致,将无法形成合力,难以推动经济迈向高水平均衡,反而可能加剧协调失灵,导致经济陷入持续低迷的负反馈循环
要强化法治思维,健全市场化要素价格形成和传导机制,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超大规模的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超大规模市场,也带来一系列难题和挑战。
此外,还要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